一、答辩时间:2023年5月16日9:30
二、答辩形式:现场答辩
三、答辩地点:实训楼1号楼203会议室
四、答辩委员会组成: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备注 |
1 | 钟建强 | 教授 | 杭州师范大学 | 主席 |
2 | 杨文绍 | 研究员 | 浙江师范大学 | 成员 |
3 | 林荣和 | 副研究员 | 浙江师范大学 | 成员 |
4 | 简继文 | 副研究员 | 浙江师范大学 | 成员 |
5 | 谭媛 | 副研究员 | 浙江师范大学 | 成员 |
6 | 陈兴坤 | 副研究员 | 浙江师范大学 | 成员 |
7 | 范佳辉 | 硕士 | 浙江师范大学 | 秘书 |
五、答辩联络人:范佳辉
六、参加答辩研究生:
序号 | 姓名 | 导师 | 论文题目 |
1 | 李秀丽 | 谭媛 | Cu-Ni双金属催化剂在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加氢中的应用 |
2 | 彭子频 | 陈兴坤 | Pd基催化剂连续流加氢脱氯研究 |
3 | 郭璐瑶 | 林荣和 | PtBi/NC催化剂结构调控及在高级脂肪醇氧化制酸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4 | 吕雅丽 | 林荣和 | Ni3MCx间隙化合物的合成及在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
5 | 吕静 | 杨文绍 | 基于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 O(1D) + CHD3→OH/OD + CD3/CHD2 反应动力学研究 |
6 | 王奕 | 林荣和 | 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设计及构效关系研究 |
7 | 李峥 | 陈兴坤 | 铜基双金属催化剂在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中的研究 |
8 | 侯睿杰 | 杨文绍 | 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的溴代芳香化合物在 Ag(111) 和 Au(111) 表面乌尔曼偶联反应的可视化研究 |
9 | 曾子菱 | 杨文绍 | 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的甲醇在钴单晶表面的吸附及解离的可视化研究 |
10 | 刘棕杨 | 谭媛 | 负载型金基双金属催化剂在5-羟甲基糠醛选择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答辩程序:
(一)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介绍答辩委员会委员并主持会议;
(二)指导教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答辩人、学位论文题目、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及撰写论文等情况,并宣读本人对论文的评语;
(三)学位申请人针对盲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所做的修改进行说明,并对论文的内容、方案、成果、创新之处等进行报告,陈述时间硕士生不少于15分钟,博士生不少于30分钟。
(四)答辩委员提问,学位申请人作答,硕士生不少于15分钟,博士生不少于30分钟。
(五)答辩委员会成员独立对研究生的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并给出“通过答辩”或“不通过答辩”的意见。
(六)所有申请人完成答辩后休会。答辩秘书汇总答辩评分表的表决结果,全体委员2/3(含)以上同意视为通过答辩,否则为不通过。答辩委员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形成学位论文答辩决议,答辩委员会决议须由主席和委员签字;
(七)推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选比例不超过学位申请人数的10%,比例不足1篇按1篇计。
(八)答辩委员会应对存在风险论文的进行重点审议,形成审议具体意见。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可视为存在风险论文:
(1)经过复审后通过的论文;
(2)盲审平均成绩低于75分的论文;
(3)答辩未全票通过的论文;
(4)盲审专家对论文选题与学科(或研究方向)相关性提出过质疑的论文。
(九)复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表决结果和答辩委员会决议;
(十)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论文答辩会结束;
(十一)答辩委员会名单及答辩决议将编入学位论文予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