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31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在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以“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主题。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千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
开幕式由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杭州高等研究院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柴发合研究员主持,天津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南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并致辞。
特邀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冯银厂教授与胡京南研究员共同主持,徐祥德、刘文清、张远航、贺克斌、苏杭等五位知名专家,分别围绕大气污染动力机制、人工智能与环境感知、大气成分变化与环境效应、全球环境问题等议题作高水平报告,为大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交流基础。
在本次会议设置的29个专题分会场中,专题分会场21——“温室气体与大气碳同位素监测技术及应用”——凭借其独特的交叉学科视角成为焦点。该专题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担任主席,浙江师范大学陈达如研究员等人担任召集人。
本专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上海光机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环科院、交规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做了共计19个报告,包含了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地面监测及碳同位素监测技术,温室气体反演模型及温室气体在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应用及政策考虑等研究主题。研讨中,环境、地学、气象、光学等不同学科研究交叉融合,面向温室气体的监测、模型、应用、政策等研究交相呼应。
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的管祖光研究员和胡君副研究员分别做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及环境应用”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监测在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的应用前景初探”两个报告,使得碳同位素激光光谱分析技术成为会议讨论热点,大家期待能够早日实现低成本的碳同位素高时空分辨率检测技术。
柴发合研究员肯定了团队在分会场的组织工作,也肯定了碳同位素监测对大气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说,“碳同位素监测及应用在温室气体研究领域是个新东西,大家要把这个工具研究好、用好。”
据了解团队将在浙师大杭州校区建成全国首个放射性碳同位素激光光谱分析实验室,主要面向大气环境科学特别是温室气体监测中碳同位素应用研究。